一位經常見面的老同學,突然約某日見面。
見面後,先是一陣寒暄,交換一下彼此近況,聊聊時事,交換各自未來的計畫。當中,似乎同學似乎刻意的問我個問題:
「如果有機會,讓你能在未來2-3年內有200-300萬收入的機會,你會不會要?」
我立即回答說,「不要。」
「為什麼呢?」
「因為這不是我追求的目標。」
「喔!」
然後在此結束對話,繼續閒話家常。
事後才覺得,這才是同學約見面的真正用意啊。就這樣失掉一個賺錢的機會,實在可惜啊!
不過,我覺得這個問題挺有趣的,同樣的問題,問了兩位朋友,各自有不同的回答。
一位朋友聽完問題,回答的很乾脆,就馬上說:「要。」
另位朋友則說要看情形:「看是什麼樣的機會?要付出多大的代價?」
當然他們也會問我是怎麼回答的。
我照實說後,問為什麼那麼快說不要呢?
我事後想了想,原因:
1. 不喜歡這種問法。這種可以賺多少錢的問法,似乎在進行一個買賣,買賣的對象不是這個機會,而是這個被問的人,是否願意為200-300萬出賣自己?
2. 這種問法,暗示這個機會有很大的代價,這個代價是可以用200-300萬來彌補的。
3. 這個機會完全未提到成就感或自我實現的目標。200-300萬應該是隨著目標實現而來的報酬,而不是目的本身。
想來想去,既然吞不下那麼大的代價,還是作適合自己身份和能力的事吧。